让艺术托起生命的尊严/王廷信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至3月底,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已经原创首发40余篇,如下为公号精选的第18篇独家原创文章:
让艺术托起生命的尊严
王廷信
昨日去南京市口腔医院看牙,在等待期间,兰卫东医生与我聊起艺术问题。他认为艺术是很难说清楚的东西,但没有一定的经济做基础,一般人感觉不到艺术的价值。我很感谢一位牙科医生对艺术的关心。我说艺术与医疗很不一样,艺术不追求实用,主要用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医疗则讲究实用,旨在满足人的身体需求,直接解除人的肉体痛苦。所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学专家和医护工作者的地位就十分突出。
△袁俊袖《二零二零年的春节》中国画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但细想起来,艺术与经济并不直接挂钩,有的人有钱,可以有闲创作或享受艺术;有的人经济状况不是太好,但看到感人的艺术作品也会感动,在特殊情境下甚至会自觉进行艺术创作。本次疫情期间,产生了不少优秀艺术作品,像是给这场抗“疫”阻击战配上了交响乐伴奏。这些作品,有的出自专业艺术家之手,也有不少是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有些艺术家,经济并不富足,但在特殊情境下也会自发自觉主动创作。记得国内疫情最严峻的时刻,许多地方都在封城封村封路,一位青年在村口,把木板铺在马路上,用毛笔书写的两块告示,就引起书法家们的关注。这两块告示牌被网友誉为“疫情帖”“别来我家帖”。资深书友纷纷收藏转发,直呼“高手在民间”。后经网友搜索,终于找到这两块告示的书写者,他便是贵州民族大学书法系在读研究生、二十岁出头的麻春芳。一位经济不很富足的普通研究生创作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其在特定的境遇中用心书写,而非经济在起作用。
△麻春芳《疫情帖》(左)《别来我家帖》(右)(来源:网络搜索)
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多数集中于对抗“疫”一线专家和医护工作者的赞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用音乐、戏曲、曲艺、美术作品鼓舞人的斗志,增强国人的信心。另有部分个性化较强的专业艺术家的作品旨在从深层次思考生命的价值。他们的作品在极小的圈子内流传,思想深刻,手法也好,但在疫情期间未产生太大影响。影响最大的是深藏于基层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人的作品旨在配合抗“疫”宣传,或即兴创作,以趣味性自娱自乐。无数段子手创作的、文字或视频形式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借助手机和网络媒介广为流传。这类作品因其易于理解、趣味性强,也与抗“疫”节奏同步,很接地气,所以在网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最显著的功效就是大大削弱了这场疫情的悲情色彩,让处在焦虑、恐惧和苦难中的民众从精神上获得“救赎”。
近日,意大利疫情的严峻程度可谓“领跑”全球,但意大利的民众真是很“疯狂”。笔者从“印客美学”公众号看到一篇题为《市长发飙又上热搜,意大利人民为何如此“心大”》的网文,说意大利一位市长在电视上对市民们不守纪律到处乱逛的行为发飙,斥责他们不顾病毒危险在邮局、银行随意出入。网文还发布了不少意大利民众在阳台上唱国歌和流行歌曲的热闹情景。他们似乎未将每天四百余人死于病毒感染的恐怖事实放在眼里。他们经常约好时间走向各自的阳台举行“音乐会”,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其陶醉程度。网文作者把这种情景称为“阳台文艺复兴”,说:“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意大利人民散发着的音乐热情,似乎人人都拥有音乐细胞,人人都是艺术家。”他们面对生命危机的乐观态度,让我感受到深藏于意大利民族天性中的热情奔放的文化基因。
感染新冠病毒就意味着可能会与死神牵手。人类面对死神表现出千恣万态,恐惧、挣扎、悲痛、懊悔、怨恨、逃离、平静、庄重、乐观……呈现出人的复杂性。艺术何以使人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是在享受艺术愉悦的过程中忘记恐惧,还是用艺术的方式、乐观迎接死神的降临?是借助艺术表达对生命的依恋,还是让死亡直接转换为快乐的生命体验?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艺术之于生命的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杨帆 公益海报《隔离病毒 不隔离爱》(图源:人民网)
我记得安徽诗人游子雪松今年1月19日经武汉去荆门时染上病毒,在武汉就地接受治疗,可惜医治无效,不幸于2月13日下午客死他乡。1月30日,他曾在朋友圈发表题为《墓志铭》的诗作,不幸言中了自己的命运。他在诗中惦念自己的故土和亲朋,为故乡尚未发现一例病毒而欣慰,没料自己却在异乡成为病毒的牺牲品。他说“这首诗不长,不用公开浏览和发表/假如,在异乡我走不出这次春天的逃亡/当你打开朋友圈,就能读到这首我的/墓志铭”。诗篇不长,但真挚感人,表现出诗人的善良、胸怀和面对死亡的坦然。
我还记得一位会写诗的医护人员弱水吟在死神笼罩下的武汉写下独特的体验和回答:“来武汉,我不是来欣赏樱花的/也不是来风花雪夜,接受吹捧/只想疫情结束能安全回家/即使剩下一把骨头/也要把自己带回给儿女、爹妈……累了一天,一夜/休息,睡觉/比你们的赞美更需要……”这是一位生命拯救者对生命本身的独特理解,是身处抢救一线的医护人员对生命发出的独特声音。她不愿意看到死亡,自己也不愿死亡,但在死神肆虐的环境中用诗唱出了人们面对死亡真实的心声,也用诗歌喊出了摒弃虚荣、捍卫生命尊严的独特精神。
△《请不要打扰》
朗诵:陈敏 作者:弱水吟
(来源:“安徽文艺之声”微信公号)
当然,我还记得那个所谓诗人的轻狂。他的《仰望星空》望到的是懦弱、自私和猥琐,他让神圣的诗歌背负了卑鄙的罪名。网友的强烈声讨和官方的及时惩处,让这种轻狂在生命的尊严面前“裸奔”至精神的刑场。
本次疫情期间,许多艺术家积极投身创作,涌现出不少精品佳作。但有不少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值得反思,虽然创作技法娴熟,但其过分相似的表现手法未能让人感受到艺术创造的独特魅力。不少美术作品在歌颂钟南山、李兰娟这些身处抗“疫”一线的科学家时,都将他们塑造成板着面孔的“纪念碑式”的英雄。我认为,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相像又似曾相识的艺术形象,是因为我们的艺术家还未能从深层次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在用一般的“崇拜式”的手法来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英雄形象。无论是钟南山、李兰娟,还是在抗“疫”期间涌现的数不清的令人感动的人物,如果用一幅面孔来塑造,都会使这些人物失去灵魂,大大削弱艺术的感染力。更有一些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贴上“抗疫”标签在朋友圈兜售。一些书法家歪歪斜斜写了几句古诗或口号,就号称是“抗疫作品”。如果说陈衍强的《仰望天空》是轻狂的话,那么这些似曾相识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以抗“疫”为名蹭热点的作品则显示出一种浮夸。
疫情尚未结束,举国仍在努力。我们真诚期待艺术家们用艺术托起生命的尊严,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湖北美术学院李鑫 公益海报《待春来》
(图源:人民网)
*作者:王廷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
“解封”吟
——闻湖北“解封”有感
忽闻湖北要启封,不觉泪自心底涌,
掩卷倾听鸟雀跃,神州回春瘟神送;
犹记当时灾情重,新冠诡异人心忡,
荆楚哀哭举国愁,黄鹤楼下祭亡灵;
哨声凄厉病魔凶,武汉陷落湖北封,
全民居家自躲灾,大年无欢元宵静;
号令响起官民动,钟南先生敢逆行,
隔离洗手口罩戴,欲克时艰还须共;
多少医护不惜命,抛家别子急出动,
奔赴楚地未有悔,抢分夺秒挽危病;
病魔虽凶难抵众,华夏热土遍英雄,
噩耗渐歇渐行远,佳讯频传频敞明;
万民煎熬日减轻,勤劳百姓速复工,
千街万巷人车川,痛惜亡者不还生;
瘟神虽退记须明,前车之鉴当理清,
爱在人间应珍惜,多难兴我中华梦。
王廷信
2020年3月25日于南京
制作:巩晗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The End—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美编:木子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未经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或媒介上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点击联系版权事宜)
【最近热门】
◎征稿令|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截至3月底)
【相关阅读】
◎艺评战“疫”|读武汉外卖骑手的战“疫”日志:爱Ta的100个理由
◎艺评战“疫”|《武汉伢》:人城一体,家国同运,平民视角下的悲悯与担当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佳作~